close

Date:2020.1.21

欲望是驅使進步的主動力

菜鳥時常說的一句幹話就是「只要能到溪邊拋幾竿,沒釣到魚也是很享受」,上天很眷顧我,祂真的讓我很享受大自然,也讓我一直打龜

人總是會學乖的,龜怕了,拜託上天不要那麼對我後,一番努力後總算釣得上魚了,幹話換成了「觀察大自然及體驗自然生態,這就是我愛上飛蠅的原因,魚獲不是重點」

嘴巴說不要,身體到是很老實,看著別人的大魚照真是羨慕,試問,若有機會PO大魚照,有誰會選小魚照當封面呢?

痛定思痛,好好的鍛練釣技後終於能比較常釣上大卷了,而幹話進化成「如果給我選擇十尾40卷跟一尾50卷,當然選十尾40卷呀,因為至少可以爽十次」,當釣上50卷後才知道這句真是幹話啊!

釣魚歷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句幹話代表當時任性及無知,看文的你,你是否跟我說過相同的幹話?

 

飛蠅像似一種自虐的釣法,在釣到魚前,每一位飛蠅人沒有例外的都必須經過一段很刻苦自我訓練過程,努力之後才能隨心所慾的釣魚,說說幹話催眠自己,苦中作樂也是一件好事,不需覺得有什麼好丟臉的

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句幹話代表當時任性及無知,而當幹話進化時也代表知識或能力進化了

當在溪邊,邊釣著魚邊講幹話的同時,是什麼事讓忽然靈光一現,讓幹話升級了呢?

 

 

釣魚很容易撞到牆(撞牆期)

撞到牆的原因有時是季節的問題,有時是天候的問題,有時是環境的問題,有時人為濫捕的問題,但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問題

我是由手竿的經歷進入到飛蠅釣這個世界,也就是由真餌進入到假餌的世界,因此真餌世界的框框區限了我的思維(這段經歷真是惡夢呀),讓我一直無法溶入擬餌世界裡,直到某天某個契機才讓我跳出了這個框框

而讓我跳出這個框框的是想像力及聯想力

 

手竿釣魚,首先先找出魚喜歡待在哪裡,泳層在哪,查清楚牠是葷食素食後開始試餌,其它線組等等問題則邊釣邊調整,大致上手竿釣魚的方式不外乎這個模式

飛蠅釣魚,大方向跟手竿釣魚差不多,但多了一些比較為複雜的環節,例如透過蟲類的生長週期,甚至會針對東部西部的昆蟲或特有種或是是海拔才會存在的昆蟲…等等,綁比相對應的毛鉤,配合適合的季節…等等條件後再去釣魚

說到這,真覺得飛蠅釣魚還真不簡單及不輕鬆,釣魚前要作的功課還真是多,但上述的也僅僅是入門手法而己,較高段的還有必須會讀水流、地型,波度、水溫、日照…等等,再加上目標魚的習性…等等,這些都是想進階成高段釣者必須習會的基本功

然而這些技術及觀念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多數人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思考,這是大多數人必經的過程

但是釣不好時,總會想,為什麼我就是釣不好魚呢?

我到底忽略了什麼?

 

 

遠方的白鷺鷥又是成群結隊的站石頭上各佔山頭般的等魚靠近,我心裡浮起問號,大一點的魚是不可能靠近的會靠近的也只是仔魚但那些仔魚真的會那麼笨自動靠近白鷺鷥嗎?

心頭安慰著自己放鬆點…但不免也碎碎唸起這群白鷺鷥,你們一群站在那裡跟本在幫我趕魚嘛

走到約四百~五百公尺左右,白鷺鷥一如往常的飛走了,白鷺鷥的戒警心真是讓人完全無法靠近,忽然腦袋如同靈光一現般的想通了

白鷺鷥不可能那麼笨站在沒有魚會靠的位置,牠會站在那裡就代表那裡是魚會靠近的位置

白鷺鷥站在仔魚會靠近的位置等著吃牠們,但仔魚會怕所以不敢靠近,但我一靠近,白鷺鷥就飛走了,仔魚就回到原處了,而大卷會吃仔魚,白鷺鷥不在了,大卷就趕過去吃仔魚

如此我就成為了「大白鷺鷥」,大卷變成了「大仔魚」,現在變成我這頭「大白鷺鷥」來獵這些「大仔魚」了

透過想像力及聯想力勾繪出計劃書,籍由實踐來證明這計劃是否奏效

白鷺鷥聯想法讓我在這天早晨在200公尺內的範圍裡一口氣共釣了55卷、52卷、48卷、4X卷,四尾大卷(很可惜48卷沒有錄到影片,僅有照片)

20180506_IMG_3455.JPG

20180506_IMG_3465.JPG

 

 

 

20180506_IMG_3479.JPG

 

 

 

20180506_IMG_3484.JPG  

 

當跳出框框後,我才明白所謂「釣技是活的」的真正意思,不再只是文字,而是完全的理解它所含的意思

 

每一小段的溪相中大致上都會1個或數個熱點(熱區),所謂熱點就是魚在伺機而動的區域,這個熱點是魚的獵場,真正的生物或是魚餌,凡是疑似食物的東西一旦進入了魚的獵場,都很容易被魚獵捕

而要找出這個熱點是每一個釣魚人終其一生都在研究的主題

即使是同一條溪,在不同的溪相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熱區

有的是天然環境造成的,有的是人為形成的,有的是季節形成的…等等,這些都是很難預測或觀察出來的,有些即使讓你觀察出來的,但是什麼因素形成這樣的結果卻不一定是在當下能知道的

 

在2017年的1月時,我在頭前溪的一個潭區,因在研究潭區釣法時看到卷仔一群搶食飄落在水面上的樹葉及天空掉落的鳥糞便,接著我綁製出樹葉毛鉤來釣牠們,效果非常的好

鳥糞是有機物質,魚類會吃鳥糞,邏輯上是合理的,但樹葉為什麼會吃呢?

然而樹葉毛鉤只在此處能釣上魚,在別的溪段就卻沒有效果,為何會如此我苦思不得其解,依常理推斷只能判斷是因為此處魚群的密度及水域環境等因素造成的,但真正的原因我卻無法理解

20170203 001.jpg

20170204 021.jpg  

 

直到2018年因某事與好友再次到相同的釣點作釣,依然用樹葉毛鉤釣上大卷  

  

20180513_IMG_3640.JPG

20180513_IMG_3641.JPG

20180513_IMG_3643.JPG

 

作釣後在仔細水面,發現水面不時的飄著白色的物體,走近仔細一看恍然大悟,原來是白色花瓣(咸豐草花瓣)

20180513_IMG_3656.JPG

 

頭前溪二側有相當多的農田及少數的菜園和果園,水利區為了讓二側的農地有水可灌溉,所以經常因季節的水量多寡以人為開挖的方式改變河道,讓溪水引入灌概的專用水道,讓農地有水可灌溉

而我作釣的位置的上游正是被人為方式引道而成的一條窄長型河道

20180513_IMG_3657.JPG

 

微微的上坡引入水流,二側岸邊長滿咸豐草及芒草,當下游的海風吹上來時,上游受風面大,因為地型的關係,當風勢比較強時(例如冬季東北季風),河岸二側的咸豐草就會因風的吹動而將花瓣吹落到水面上


 

潭區魚集中,環境的不安讓魚不輕易索餌,也間接的導致魚兒去索食這種天然的植物

頭前溪雖然不長,但扣除水質較差的下游及鹽分過高的河口也有約15公里長,但也只有此處的魚會吃樹葉毛鉤 

 

心中的疑團也終於解惑

釣魚所累積的經驗彷彿就像是學武功一樣,每釣一次就學一招,有時未成招,有時一招可以用很久,但溪流與魚都是活的對手,不但要能與魚拆招,也要能與溪流對抗,從細節中找出它們的破綻再個個擊破

雖有套路,但沒有絕對

 

本篇主題「別讓框框限制了」,框框即是成見、偏見

釣魚書籍所寫的、釣魚前輩所傳承的有其智慧,但並非金科玉律不可打破

我們常聽到「看得到的魚,釣不到」,卻都忘了下一句「想要釣到,就不要被看到」,但大多數人都以即有的成見的說「看得到的魚,釣不到」,以為看得到就真的釣不到了,這不就是被框框限制了嗎?而這個框框卻是自己設限的!

 

 

魚獲重不重要?

大小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

欲望會驅使進步,在進步的過度中會觀察、會研究、會實驗、會反省、這些過程會讓視野更開拓,思慮更靈活

而不是刻板的認為魚吃A,就一直用A來釣,這樣就會陷入框框的枷鎖裡

我們是否都曾經歷過使用相同一種毛鉤,為何在不同人使用下會有不同的成績?

跨出框框,不設限想法,當突破後經驗與成績自然向上提升,過程中獲得的體會是任何人都無法拷貝的

 


寫著寫著好像越來越嚴肅了...

寫這類的經驗分享文,很容易寫成好像在說大道理,所以開頭我以詼諧的「幹話」敘述釣遊中的一些有趣的事物,儘可能帶點自嘲的方式讓看的人沒有壓力,也許有點難笑,不過也請多多包含了,哈哈

今天就先聊到這,下回有機會再聊聊別的有趣的釣魚經驗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關西胖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